发布时间: 2025-08-14阅读次数: 150
实验室信息化建设该如何帮助客户梳理需求?
“项目启动3个月,需求改8版,实验员嫌麻烦,领导怪数据慢,IT喊超预算”——这是实验室信息化的常见困境。根源不在“需求多”,而在“需求乱”:实验员要“操作简单”,管理层要“数据全面”,合规部门要“可追溯”,各方诉求像“乱麻”。信息化建设第一步,不是选系统、谈价格,而是“帮客户理清需求”,通过“多角色访谈、流程拆解、分级排序、原型验证”四步,让需求从“模糊碎片”变“清晰蓝图”。
一、多角色访谈:听全声音,跳出“领导视角”
传统需求梳理常“只找领导拍板”,忽略实验员、设备管理员等关键角色,导致“领导满意,员工不用”。正确做法是“画用户角色地图”:
覆盖5类核心角色:实验员、设备管理员、主管、合规专员、IT。某药检所访谈后发现:实验员最痛的是“样本编号重复”,而非“报告模板多”,调整后登记错误率从15%降至0。
用“痛点场景”代替空泛词:避免“要智能”“要高效”,追问“你做什么最麻烦?”、“最希望系统解决什么?”。某检测机构用后,需求从“30条模糊词”变“15个具体场景”。
二、流程拆解:从“口头描述”到“可视化痛点”
实验室流程像“隐形链条”,不拆解说不清“哪里需要系统帮忙”。用“流程图+痛点标注”还原业务:
画“全流程地图”:从“样本接收→前处理→检测→报告→归档”,每一步标“耗时”“参与人”“手工操作点”。某环境实验室拆解后发现:“前处理→检测”因“人工通知”滞留2小时,系统仅需“前处理完成自动推送检测任务”即可解决。
标记“关键卡壳点”:红标“重复劳动”、“易出错环节”、“信息孤岛”。某材料实验室优先开发“设备直连+数据关联”,重复劳动减少60%。
三、分级排序:从“大而全”到“小而精”
实验室常“什么都想要”,导致“超预算”“周期长”“功能不精”。用“重要-紧急矩阵”排需求:
核心必做:解决“合规底线”、“高频痛点”,投60%预算。某生物医药实验室先做“设备校准提醒+预约管理”,3个月内设备闲置率从30%降至10%。
优化提升:解决“效率提升”、“体验升级”,留30%预算后期开发。某高校课题组先满足“基础管理”,半年后再开发“数据统计”。
未来扩展:如“对接外部平台”“AI分析”,暂不开发。某食品机构避免了“为未来功能多花20万”。
四、原型验证:从“纸上谈兵”到“实操反馈”
需求写得再细,用户没“摸过”,上线后大概率“不好用”。用“简易原型”提前验证:
做“能点能看”的demo:生成“样本登记界面”“报告页面”,让实验员操作,收集“按钮位置别扭”“字段太多”等反馈。某化工实验室将“样本状态”从“文字”改“红黄绿图标”,操作效率提40%。
小范围“试跑”流程:选1-2个小组模拟“样本检测全流程”,观察“扫码快不快”“数据同步卡不卡”。某药检所试跑后,将“校准提醒”从“电脑端”改为“手机短信+APP弹窗”,漏校准问题清零。
总结:需求理得清,系统才“好用”
实验室信息化失败,80%因“需求没理清”;成功关键,是“用方法找到真实需要”。通过“访谈听声音”“流程找痛点”“排序聚焦核心”“原型验偏差”,让需求从“领导想法”变“员工习惯”,从“纸上文档”变“好用系统”。当实验员不抱怨“操作麻烦”、管理层“秒看数据”、合规“全程可追溯”,信息化才能从“项目”变“工具”——毕竟,需求“准”了,系统才“值”了。
关注汇检菁英
扫一扫二维码关注
隐私政策
Cookies
Powered by SE
沪ICP备20002227号-1
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19253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