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 2025-06-20阅读次数: 108
实验室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为什么经常变成烂尾工程用不起来?
“投入百万建系统,上线3个月就闲置”“实验员宁可用Excel,也不愿打开新系统”“系统功能看着全,实际用起来处处卡壳”——这些实验室的“信息化烂尾现场”,每年都在重复上演。明明是为提效而来的系统,为何最终沦为“摆设”?背后的四大“隐形杀手”,值得每个实验室警惕。
一、需求“拍脑袋”:系统成了“空中楼阁”
很多实验室在建设前,对需求的理解停留在“听供应商说”或“看别人有啥”:管理层觉得“要上系统才够先进”,供应商承诺“功能全覆盖”,却没人真正蹲在实验室观察实验员的操作——样品怎么登记?数据从哪来?报告要哪些字段?
某食品检测实验室曾按供应商推荐的“通用模板”建系统,结果上线后实验员发现:系统要求“先填设备编号再录样品”,但实际操作是“先收样品再分配设备”;系统强制“检测值保留4位小数”,但行业标准只需2位。实验员不得不手动修改数据,最终集体弃用系统,继续用Excel。据行业调研,60%的烂尾项目,问题都出在“需求没摸透”。
二、流程“强绑定”:系统成了“改造枷锁”
信息化的核心是“流程数字化”,但部分实验室却搞反了——要求“用系统改造流程”,强制实验员按系统逻辑操作,而不是让系统适配实验室的实际习惯。
某化工实验室为管控危化品领用,在系统中设置“申请→主管审批→仓库确认→领用登记”4步流程。但实验员过去习惯“口头报备+纸质登记”,现在每领一瓶试剂要多花10分钟走系统。实验员私下继续用纸质本,系统里的数据全是“补录”的,半年后彻底荒废。流程适配不是“谁改造谁”,而是“系统为流程服务”——强行“削足适履”,只会让系统被“本能排斥”。
三、培训“走过场”:系统成了“摆设工具”
“上线前集中培训2小时,发本操作手册就完事”——这是多数实验室的常规操作。但实验员真正需要的,是“遇到问题有人教”“特殊场景会处理”。
某生物医药实验室上线系统后,实验员发现:“设备校准提醒弹出来不知道点哪”“历史数据调取总提示‘无权限’”“报告模板想加个图表不会改”。找IT问,IT说“按手册操作”;找供应商,供应商说“远程指导加钱”。3个月后,实验员宁可翻旧Excel,也不愿再点开系统。数据显示,80%的系统弃用案例中,“不会用”是直接导火索。
四、维护“断了档”:系统成了“过时古董”
实验室的业务会变(新增检测项目、更新标准、引入新设备),但很多系统上线后就“无人管”:漏洞没人修,功能没法加,界面还是“刚上线”的样子。
某环境检测实验室3年前建了系统,去年新增“土壤检测”项目,需要添加“采样坐标录入”模块。联系供应商,对方说“二次开发要加10万”;找内部IT,IT说“代码太复杂改不了”。实验员只能用Excel记录坐标,再手动导入系统,系统沦为“数据备份库”。没有持续维护的系统,就像“不更新的手机”——用着用着就“卡”了。
总结:信息化不是“买系统”,而是“改管理”
实验室信息化的烂尾,本质是“重建设、轻规划”的管理病:需求没摸透就盲目上马,流程不匹配就强行推广,培训不到位就指望“自动会用”,维护不跟上就放任系统过时。真正的信息化,是“系统适配人”,而不是“人迁就系统”——从需求调研到流程优化,从培训支持到持续迭代,每一步都需要实验室管理者的深度参与。毕竟,系统是工具,用起来才有价值;用不起来的系统,再贵也是“烂尾楼”。
关注汇检菁英
扫一扫二维码关注
隐私政策
Cookies
Powered by SE
沪ICP备20002227号-1
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19253号